Saturday, December 27, 2008

火災啟示錄




最近還真的不知怎麼搞的,家裡附近在短短不到一個月時間,發生了2次火災。
第一次是在凌晨4點,地點是調和路。
要不是老媽子硬把我拖起來看,我還懶得管那持續不斷的消防車鳴聲。
不看還好,一看職業病發作了。
確定火勢不會殃及自己,第一念頭就是打給同事,之後拿起相機就往現場奔去。
結果我成了介于第1與第2之間抵達火災現場的記者。
----------------------------------------------------------------------------------------------------------------------------------------
第2場是聖誕節隔天,午夜12時半。
也是被消防車鳴聲驚醒。
繼那次火災後,老媽子一再吩咐,聽到消防車鳴聲,一定要醒起來看看。
也許她當心自己的女兒變成燒豬吧。
身為聽話的女兒,這次媽媽不在身邊,還是爬了起來,望窗口一看,什麼也沒有。
可是鳴聲還是不斷,祇得出門看清楚。
發現火災地點是在Hutton Lane。
又是拿起相機,往事發地點飛去。
這次輸給gaogao ,排名第2和第3之間。
----------------------------------------------------------------------------------------------------------------------------------------
危機處理極差的我,經過短期間頻頻遇到火災意外,
唯一的啟示是﹕
睡衣要穿可以見人的那種,而且睡覺時要穿上內在美﹗

Friday, December 26, 2008

搖擺

不斷的讀著一篇文章。
在臆測對方當時的感受。

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發揮。
但是,到底有發揮到應該發揮的﹖
是不是應該做出一些動作﹖
是不是可以用其他的方式來做一些東西﹖
不斷地再讀同樣一篇文章。
在咀嚼、消化一些思維。
我心在搖擺。

思。考

曾經寫了一篇文章。
以莊子的“無為論”來批判當今執政者心態。

今夜,
翻讀龍應臺當年決定當官前的一篇文章,
竟也談起莊子的〈人世間〉。

不斷在思。考
當思考分開成為思。考
才發現
原來思了之後,後來的才是考人的

關於腐敗這把尺

龍應臺有一篇文章。
印象非常深刻。
說的是有關她與孩子的對話。


龍應台女士擔任台北市文化局長期間,文化局的活動有很多企業廠商的贊助。
有一次一家世界知名的運動鞋廠捐給了我們八千雙跑鞋。合作的過程愉快,熱情的經理說:「局長,帶孩子來買鞋,給您打對折。」十三歲的孩子從德國飛 來,我就準備帶他到鞋店去買鞋。他很興奮,因為那是名牌,但是他說:「不 過媽媽,你要知道喔,你去買就是腐敗。」 我大吃一驚:「什麼意思?你在說什麼?」 孩子慢條斯理地解釋,經理的半價優待來自你和他們的合作,那是政府的行為 。由政府行為所衍生出來的優惠,就不應該由你個人來接受,接受了就是公器 私用,就是腐敗。 孩子說完就轉身去玩電腦,留下我張口結舌,說不出話來。

孩子說得完全正確,我那麼注重公私分際的人竟然被孩子教訓。但是,這個十 三歲的孩子從哪裡得到這樣的概念呢?他怎麼知道公器不能私用而且還會對現 實生活中的事情做對錯的價值判斷呢?他的公民教育是怎麼形成的呢? 我追過去問他,他覺得我大驚小怪,不耐煩地瞪我一眼,說,「吉斯是怎麼下 台的?」吉斯是德國PDS黨的主席。因為公務常常飛行所以累積了附贈里程 ,他就利用這附贈里程去度私人的假期。吉斯因此下台。

在新政府執政的初期,為何我就不能以這樣的准繩去要求他們﹖以便能形成一個新文化﹖
當我這把尺拿出來時,換來的是“太苛刻”的說法。
這把尺也一直在鞭笞著自己。

記者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享有政治人物的優待。
記者尚可以借身分之便,獲得特別待遇,
更何況政治人物﹖﹗

首長與家人的廈門之旅,引起輿論。
用這把尺來衡量的話,答案很清楚。

可是,有人對我說,最多也是多加一雙筷子罷了,能多吃多少呢﹖

一個13歲的小孩能對腐敗有這樣透徹的認知,
可是什麼時候我們30歲的人民也能懂得這番道理﹖

Wednesday, December 24, 2008

醺是一件很美好的感覺

醉與醒之間
真與假之間
灰色地帶的曖昧
最誘人的感覺

都忘了
將一切煩惱都忘了

即便是短暫的失憶
也已足夠


果然是最美好的感覺

Monday, December 22, 2008

於是,
笑容從她臉上消失了。
是誰奪走那笑靨了﹖

一遍遍,
她想了又想;
一回回,
她問了又問,
始終沒有答案。

於是,
再也看不到在她臉上閃爍的陽光。
是誰偷了那束陽光﹖

一遍遍,
她想了又想;
一回回,
她問了又問
還是沒有答案。

Sunday, December 21, 2008

聽了9個月之久,一樣的論調,我很膩。

更膩的是,應該有新思維及批判性的行業工作者,
也一樣困于“過去”中,
一直在做比較。
站在人民前線的媒體也應該不要再問過去,應該問未來要如何做﹗

誰比較差或者是誰的錯,這是社會原動力嗎﹖
被唾棄的已經受到判決,而被擁戴的也已經受到委託。
決定已經是再明顯不過了。

對錯既然已經有了答案,何必再一直重複﹖
手中的一票並非是為了要彰現前者的失敗,
而是希望要有一個更好的執政者。
眼前才是最重要﹗

Wednesday, December 10, 2008

誰涂黑那皎月



Did you see the shiny moon?
Turned into a black balloon
Just as you walked away from me
當你正轉身離去,
你可看見了那皎月
驟變為黑色汽球

Did you see how hard I've tried?
Not to show the pain inside
Just as you walked away from me
正當你離我而去之際
你可看見了我盡了力
只是為了掩飾內心的痛楚

Who painted the moon black?
Just when you passed your love back
Who painted the moon black?

Oh won't you, won't you come back?
當你的愛消逝時
是誰涂黑了那皎月
是誰涂黑那皎月
噢你可會可會回來﹖

It must have been the darkest night
Not even a star in sight
Just as you walked away from me, now
當你現在離去時
這肯定是一個晦暗之夜
甚至看不見一顆星星


Who painted the moon black?
Just when you passed your love back
Who painted the moon black?
Oh won't you, won't you come back?
當你的愛消逝時
是誰塗黑了那皎月
噢你可會可會回來﹖

Who painted the moon black?
Just when you passed your love back
Who painted the moon black?
Oh won't you, won't you come back?
當你的愛消逝時
誰涂黑了那皎月
噢你可會回來

Who painted the moon?
Da da da...
Did you see the shiny moon?
Turned into a black balloon
Just as you walked away from me
是誰塗黑了那皎月
當你正轉身離去
你可看見那皎月
劇變為黑色汽球

很粗製的情歌翻譯
也許不要逐字翻譯
將整首歌吞進肚裡
再化成一首詩
未來的嘗試

主題曲


某段時光、某個人、某件事、某段情,
總會有一首歌來記載著。
聖誕歌,
有著中五等待成績放榜的記憶,
想到站櫃檯的日子,
想到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輕伙子,
就是這樣不去想未來的過日子,
想到那位小男生。

Cat Stevens 的Morning Has Broken 也一樣拉我回到那記憶片段。
這是我那階段的主題曲。


不知為何,
鄭秀文的某張專輯,
總會讓我墜入在都門上班日子的記憶旋渦。

而有一首歌,
是我設定的我們的主題曲。
這首歌將永遠埋在心底。
不說,永遠都不會說。
都過去了。

Tuesday, December 09, 2008

不是故意找喳





我真的不是故意找喳。
我也認為XX王的確是拍得太厲害。
而且既然違例就應該懲罰。
然而,當不同的待遇出現時,
就讓人質疑真正的動機何在。
在同樣一個情況下,只有一個商家受到對付﹐
卻見檳島甚至布XX隔鄰布條高高挂,
還能說﹕非法就是非法,不要挑戰法律﹗
這是如何能有說服力的執法動作﹖
並非故意找喳,
而是希望能言行一致﹐
別包裝自己的私心﹗
合法的布條就有MPPP的號碼,
這是出自市政局主席的口中,
然而顯然是沒有市政局號碼的布條卻硬掰有申請,
這又是如何讓人信服﹖

政治宣傳神話終有破滅時



宣傳對政治工作者而言存有神話般的魅力,利用宣傳來達致政治目的,是政治活動最常見策略。
利用口號在政治行銷上達到最大效果的經典代表人物非德國納粹領導希特勒莫屬了。

從希特勒的政治生涯脈絡來分析,其最厲害的策略就是成功不斷的利用口號或標語來灌輸人民其納粹主義,鞏固和合理化其勢力。

德籍猶裔大指揮家維克多·克倫貝勒(Victor Klemperer)在《第三帝國的語言》出版的1947年之前,就針對希特勒最有力的宣傳工具分析的說,“最有力的影響不是來自個別的講辭或文章、宣傳單張、海報與旗幟;這種影響力不是透過那些必得清醒地、有意識地吸收的東西而達致”,“相反地,納粹主義之所以能滲進人民的血肉,靠的是一些單詞、詞組和語句的結構,靠著廣泛、機械而又不自覺地重複使用它們達到百萬次以上。”( 摘自大紀元評論網站,梁文道﹕什麼是“炒作”)

在308之前,當由國陣推出“再轉變” 的口號,被行動黨巧妙的轉為“投火箭” 開始,行動黨就更徹底的運用口號進行宣傳。爾後,在林冠英上位後,更是推出一連串的口號,包括了“貓政府” 、“3E” 政策( 效率、有效率及經濟)、“全民政府”、“以民為本”口號不等,尤其是“貓政府” 口號更是響徹檳州。

由此可見,行動黨政府的口號宣傳是何其成功,甚至本身的口號,也被反對黨的國陣琅琅上口。口號雖然無法執政,但是在心理戰術上,它卻成功的征服 了選民。

這也印證了香港時事評論員梁文道在其文章《什麼是炒作》內所言﹕“政治語言的力量何其強大:當它不再只是官方成套使用的術語,還是每一個人雖然都覺得它是陳腔濫調,卻又毫不在意地以之溝通的時候,它的效果就能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地步了。”

希特勒的上臺與當時整個德國政治危機、經濟氣候低迷有著直接的關係,而宣傳策略在希特勒上位時也發揮得淋漓盡致。

雖然行動黨的政治理念與納粹是截然不同,然而兩黨上位的背景因素,卻是有一定的相似之處,而且兩黨也不謀而合的大量使用口號宣傳。

然而,令人擔懮的是,若執政者替換後,人民所寄予期望的新政府,依然利用宣傳來執政,我們的社會還能有多少的進步空間﹖空得宣傳,卻不見實際政策的執政者,支持度能維持多久﹖
希特勒當年的演講及宣傳風靡了多少人,甚至多少人為他痴狂(真的是痴到不會分辨黑白),但是最後還不是下臺﹖只因露出馬腳了。

政治宣傳神話終有破滅時,宣傳也不過是一個工具,而非執政實力關鍵﹗

Friday, December 05, 2008

給檳城


很巧的,
為了另外一個課題而找資料
無意中,看到龍應臺(又是她﹗)的電子文章。
對照一下,
似乎和我們目前的政治局面看似遠卻又那麼近。

我不去畫圈出陳水扁=誰﹖
我也不說中共=什麼政黨。
而哪個政黨卻是正走著國民黨的命運征途。

但是兩國的情境是能以填充方式去呼應的。

陳水扁的確是操弄了「中國妖魔牌」而贏得權力,但是他有民意支持;不管怎麼驗票,比四年前多出一百五十萬人投票給他。在指責他玩弄民粹的同時,我們可能不該忘記了根本的問題所在:中國本身的極權統治、中共對台灣的武力威脅和國際壓迫,是台灣人真正的痛苦來源。這種痛苦越深,陳水扁的操弄空間越大。政績可以一塌糊塗,誠信可以疑雲重重,政策可以出爾反爾,國家發展可以長期原地踏步,但是因為有中共極權的威脅在,人民覺得就必須團結在他的羽翼之下,同仇敵愾。對政績、誠信、政策的質疑,對民主程序正義的堅持,都可以被當作「賣國」標售,因為中共的威脅,實實在在,就在眼前。


下一段,又該是dedicate給誰看呢﹖

民主,其實就是維持清醒,不間歇的與強權的角力。對台灣人今後最大的挑戰是:國民黨作為反對黨一敗塗地,反對的勢力如何重整?知識分子又怎麼找到位置,重建反對力量?理性、寬容、有知識有定見的公民,如何從草根培養?

Thursday, December 04, 2008

累人

有時生活上遇到一些人,
你不想和他打交道,
但是逼于無奈,
還是得和他們打哈哈。

說著空洞的話題,
簡直是浪費時間。

這樣的日子還真累人﹗

Monday, December 01, 2008

噢,我愛特權

在沒有享受過特權的時候,
我視特權為萬惡之首。

但當我在享受著特權時,
我還在口口聲聲拒絕特權。

我可以出示工作證免掉被警方攔車的方便,
我可以優先進入一些場合﹐
我可以不必買票去一些活動,
我可以閃開一些人潮,
我可以與國家領袖共餐,
我可以吃飯不必付錢,
我可以......

噢﹗我愛上了特權﹗

About Me

無法自拔的文字魔力.上了癮的音樂迷幻.一時痛快的影像空間